豆匣(简称SS,英文名Sharder)是由新加坡豆匣基金会(Sharder Foundation)研发的跨链分布式存储协议。豆匣协议具有跨链部署、多链架构、存储共享经济、贡献度证明、数据隐私和可授信、豆匣存储挖矿一体机等软硬件方面的创新。
豆匣公链是第一个实现了豆匣协议的豆匣池,包含豆匣协议的完整特性,同时也是豆匣多链生态中的锚定网络。其上有云存(Bean Cloud)、矩阵(Sharder Matrix)、智脑(Sharder Brain)、数据集市(OneFair)等由豆匣和合作伙伴共同研发落地的商业应用。
豆匣会成为没有一块存储硬盘的全球区块链存储服务商,并最终演变成:数据形成->数据存储->数据有价->数据融通的未来区块链数据生态。让数据所有权回归用户,让用户的数据有价,让用户的数据不再沉默。
豆匣协议设计原理
节点不可靠假设:一个松散的但有较强鲁棒性的网络组织结构,允许单点故障和短时间内节点处于不可用状态。
所有权和隐私性:数据所有者具有数据的所有权和完全访问权,数据是加密并具有隐私性的。经过所有者授权后其他角色才能访问和使用数据。
可量化的贡献度:参与协议各方的贡献度都应该有相应的量化标准和可被观测的贡献度。比如采用PoST和PoR作为存储空间和存储时间的量化证明。
最终状态一致性:允许数据对象在不同节点处于不同状态,但其状态能快速收敛获得全网一致性。
可监测和可恢复:能检测整个网络的可用性和数据对象的全网状态,并根据策略一定程度自主修复。
可审计和监管:可在某些特定领域或场景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和审计,前提是数据所有者知悉并同意。
可扩展API:具有很高扩展性和易用性的API。
豆匣协议项目功能
区块链层
有必要地区块链模块组成。包括:点对点对等网络,UTXO模型,分布式账本和全局Book模型,原生的豆匣币。
数据层
实现了豆匣协议里定义的数据操作,数据对象的分片和备份,观察者角色,证明人角色等。
资产层
友好的豆匣账户模型,将代币、数据豆对象和豆匣账户关联形成数字资产模型,提供数字资产的管理。
组件层
抽象和封装了一些基本组件,并基于智能合约提供各种交易模型。
接口层
对外地API,便于合作伙伴和商户使用区块链和存储服务。
贡献量化
量化各种角色对豆匣网络的贡献。不同角色拥有不同地量化指标函数,贡献会获得奖励,作恶会受到惩罚。贡献度会被包含在豆匣账户中。
运营支撑
便于商户接入豆匣网络,对于整个商户的生命周期进行服务。还提供数据统计和分析帮助商户和豆匣改善运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