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资产的波动性是出了名的,通常会大幅下跌50%或更多。这似乎并没有太困扰加密货币的顽固信徒,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幅度的下降。他们只是利用下跌来购买更多。即便如此,该领域仍有很多人记得“加密冬天”,即2018年初至2020年中期价格下跌并保持低位的时期,加密领域的大部分创新都停止了。最近一段时间,币圈寒冬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大家,想必还有很多投资者不知道这个币圈寒冬啥意思?下面就让币圈子小编为大家通俗解释币圈寒冬。
币圈寒冬就是指在币市中,大部分的加密货币开始下跌的一个情况。7月13日,金融市场指数提供商标普道琼斯指数宣布,推出标普加密货币广泛数字市场指数,追踪更广泛的数字资产市场的表现,该指数包括240多种货币。但这一“利好”消息并未产生太大影响,监管重拳下加密货币依旧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价格持续低迷,和南半球一同进入“寒冬”。
除了印度可能出手,中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也继续动作不断。合肥在线14日发布文章《我省全面清理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未来三年,安徽全省电力供需形势严峻,存在较大的供应保障缺口。在“内建”“外引”两手抓的同时,安徽将全面清理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并推动新建住宅小区和公共建筑热泵系统执行居民电价。
国际社会最近也开始加强对加密货币交易活动的监管。2021年6月上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警告,加密货币资产使用日益增多,可能冲击金融稳定;同时,全球金融监管机构还呼吁对加密数字货币实施所有资产类别中最严格的银行资本规则。
从预支变成透支,寒冬的本质是信用丧失。当前区块链行业的模型是借用未来的价值变现,花费的是未来可能存在的价值(未来的钱),所以对于投资者会存在盈亏,但是在项目真正价值被社会认同和社会关联前,项目方本质上永远是亏损。更准确的说:区块链项目的ICO是在预支。
当区块链项目和金融被关联起来,当价值Token被形形色色资本和炒家关注的时候,区块链项目就不再纯粹。资本是逐利的,在一个不成熟的行业中,资本之于区块链,就像草原狮王之于刚刚出生羚羊,没有任何理由的吊打and吃干抹净。
也因此,“吹”生出了大量的不靠谱项目,借此通过资本手段从市面上套利,也就是俗称的“割韭菜”。而且这割韭菜会上瘾,当韭菜也会上瘾,相信很多朋友是深有体会。最终量变引起质变,当交易所中大面积的劣质项目堆积,当每一个项目都被资本和炒家反复收割后,最开始被催生出来构建Token价值的信仰逐渐丧失,项目本身借以预支未来价值的信用也在透支,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寒冬的来临,来的措不及防。
上文中的内容就是币圈子小编对于币圈寒冬啥意思这一问题的通俗解释。因为虽然散户加密货币投资者正在逃离或冬眠,因为比特币自去年11月的历史高位以来下跌超过65%,导致大多数其他加密货币下跌,见证Coinbase宣布第二季度交易量下降38%,但明显没有回调由风险投资者。其中包括一些庞大的新基金,首先是Andreessen Horowitz于5月宣布的45亿美元加密货币基金,其中30亿美元专门用于风险投资,另外三分之一用于种子资金。据彭博社报道,这使其数字资产基金翻了一番多,达到76亿美元。